影片資料
Video material
片長 | | | 24 分鐘 |
---|---|---|
年份 | | | 2022 |
顯示 | | | 彩色 |
語言 | | | 中文 / 國語 |
字幕 | | | 中文(繁體) |
影片格式 | | | HD |
影片類型 | | | 紀錄片 |
從小被人家問到現在,說你爸是客家人,你媽是原住民,為什麼你是黑人,但我也不知道。
尋父千里路
45歲的邱漢忠,臉書自我介紹是這樣寫的:「不要問我為什麼這麼黑,因為我的人生不白活。」
邱漢忠的母親是泰雅族原住民,18歲帶球嫁給苗栗卓蘭山區的客家果農,誕下黑人孩兒後,飽受保守鄉人的異樣眼光與議論,邱母無力招架、精神錯亂。邱漢忠3歲隨母回到部落,7歲被送到台北育幼院讀小學,直到升國中,才又由養父接回苗栗生活、撫育成人。
邱漢忠從賽珍珠基金會得知,生父可能是七〇年代的美國駐台大兵,他渴望尋父,但連對方姓名都不知,也沒有一張照片。2019年,他憑著歐美流行的DNA比對、建置家族樹,幸運地找到70歲的黑人父親,並赴美相見。
語言不通、不曾共同生活,雖有驚喜感慨,邱漢忠與生父終究緣薄情淺。這些年,生母與養父陸續病逝,邱漢忠年節惦記祭拜,也不忘探望前妻所生兩名幼女,不讓下一代再因父親缺席而感到遺憾。
片長 | | | 24 分鐘 |
---|---|---|
年份 | | | 2022 |
顯示 | | | 彩色 |
語言 | | | 中文 / 國語 |
字幕 | | | 中文(繁體) |
影片格式 | | | HD |
影片類型 | | | 紀錄片 |
台灣苗栗人,成長於北市,畢業於師大國文系、清大中文研究所。曾擔任中國時報、壹週刊、鏡週刊人物組記者。擅長小人物採訪寫作,著有小人物故事集《我不是自己的》。時任鏡電視藝文中心記者。
台灣台北人,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畢,在學期間主修影視製作。曾任報社攝影記者,2001年加入剛成立的台灣壹週刊,自創刊號待到2018年紙本最後一期(第880期),2018年開始紀錄片拍攝及剪輯,擅長人物短影音、紀錄片。現為鏡電視藝文中心資深攝影記者。
鏡電視股份有限公司於2020年成立,深知媒體不僅只是營利事業,更背負重大之社會責任,承受社會的要求與期待。新聞媒體不僅為滿足收視聽眾知的渴望,同時促進資訊充分流通,並因此達成公共監督,提升對話功能及強化制衡政府施政、維持多元社會正常發展,是現代民主國家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。 鏡電視新聞台深知新聞之獨立、專業、自主的重要性,應讓新聞媒體回歸新聞媒體之本質,避免新聞媒體不當干預輿論,或淪為私人工具等。也只有新聞媒體能堅持獨立、專業、自主,才能善盡身為媒體公器的社會責任,進而延伸至節目製播尊重多元文化與維護人性尊嚴。 因此,鏡電視新聞台確定經營理念包括:企業永續經營更重於獲利、新聞不帶私益或個人目的、嚴格的自律與製播準則、重視人才培育與專業、重視社會對話與收視聽眾申訴、重視法遵並落實營運計畫,以善盡媒體之社會責任。 除了以上經營理念外,鏡電視新聞台的節目製播內容,也將發揚頻道內容六大特色:多元、專業、深度、國際、藝文、弱勢,我們希望能夠製播多元的節目內容,兼顧自律內控品質,同時也有弱勢關懷議題,落實尊重多元文化、維護人性尊嚴。除了各節新聞製播,鏡電視新聞台並規劃各類議題節目,包括:國際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