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eclassicvision@gmail.com

僑非僑

台灣跟馬來西亞,一個是我生長的地方,一個是我成長的地方,所以對我來說意義都非常重大。

僑非僑

馬來西亞華人在台灣各行各界相當活躍,最常被提到有電影導演蔡明亮、歌手梁靜茹、黃明志等等。當初他們來台原因,不少人是為了升學,以僑生身份過來讀書,畢業後留台工作、定居。

僑生政策自50年代初期實施至今有超過70年歷史。這是針對海外華人,提供學費優惠來台升學的政策。背後跟冷戰時期、台灣跟中國競爭爭取華僑支持有關。而各國僑生中,馬來西亞籍佔多數。因為當地華人重視華文教育,卻又面對排華處境,出國求學成了必經之路。

到現在,「僑生回國就學及輔導辦法」是政策法源依據。然而「僑」在字典上來說,指的是寄居異地或他國的人。早年華人因戰亂或貧困,從中國前往馬來西亞謀生,是為華僑。不過一代又一代落地生根後,對年輕華人來說,馬來西亞已是家鄉,不是他鄉。那麼來到臺灣,究竟是出國還是回國?令人驚心的是,在白色恐怖時期,也有僑生遭到政治迫害。當時政府可以無視僑生國籍、判刑,理由是他的祖籍來自中國。政治上錯誤的國族想像,影響了一個人的人生。

本片以三個不同時間來台的馬來西亞僑生為主角,透過他們的分享與生活片段,呈現他們如何看待「僑生」身份與自我的連結,以及在人生起伏中,認同又產生了什麼樣變化。希望能為這個古老的政策帶出新的討論。

影片資料

Video material

片長  |   24 分鐘
年份  |   2022
顯示  |  
語言  |  
字幕  |  
影片格式  |  
影片類型  |   紀錄片

導演

張晃維

台北人曾擔任新聞攝影記者,國內外節目、紀錄片編導、攝影、企劃、剪輯等職位。長期關注台灣勞動者身影及環境、文化相關議題。
著有《家的碎紙片》、《種一片森林》、《小琉球神起》等作品。


王佩芬

台灣高雄人,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。曾擔任紀錄片及電視紀實節目企劃編劇、導演、製片,以及臺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老師,長期關注性別、實驗教育、移民工等議題。編導作品《種籽,學習的村子》、《太陽不遠—我來街頭的理由、退場前志工絮語》、《擺攤男孩的心願》、《緬懷往昔—關於銅像二三事》。時任鏡電視藝文中心記者。


出品單位

鏡電視

鏡電視股份有限公司於2020年成立,深知媒體不僅只是營利事業,更背負重大之社會責任,承受社會的要求與期待。新聞媒體不僅為滿足收視聽眾知的渴望,同時促進資訊充分流通,並因此達成公共監督,提升對話功能及強化制衡政府施政、維持多元社會正常發展,是現代民主國家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。 鏡電視新聞台深知新聞之獨立、專業、自主的重要性,應讓新聞媒體回歸新聞媒體之本質,避免新聞媒體不當干預輿論,或淪為私人工具等。也只有新聞媒體能堅持獨立、專業、自主,才能善盡身為媒體公器的社會責任,進而延伸至節目製播尊重多元文化與維護人性尊嚴。 因此,鏡電視新聞台確定經營理念包括:企業永續經營更重於獲利、新聞不帶私益或個人目的、嚴格的自律與製播準則、重視人才培育與專業、重視社會對話與收視聽眾申訴、重視法遵並落實營運計畫,以善盡媒體之社會責任。 除了以上經營理念外,鏡電視新聞台的節目製播內容,也將發揚頻道內容六大特色:多元、專業、深度、國際、藝文、弱勢,我們希望能夠製播多元的節目內容,兼顧自律內控品質,同時也有弱勢關懷議題,落實尊重多元文化、維護人性尊嚴。除了各節新聞製播,鏡電視新聞台並規劃各類議題節目,包括:國際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