影片資料
Video material
片長 | | | 25 分鐘 |
---|---|---|
年份 | | | 2023 |
顯示 | | | 彩色 |
語言 | | | 中文 / 國語 |
字幕 | | | 中文(繁體) |
影片格式 | | | HD |
影片類型 | | | 紀錄片 |
住在這裡已經有感情了,左右鄰居都是自己人,但如果開發下去需要很長的時間,可能20年都還回不來。
困住之島(上)
一場土地徵收計畫,攪亂社子島日常平靜。原本蹲守菜園、隨日出日落作息的阿公阿嬤,組團抗爭,反對土地被徵收。當抗爭成了日常,每天頻頻煩惱,家被拆了怎麼辦?
社子島掛著台北市士林區門牌,卻保有傳統農村面貌與人際關係。七〇年代社子島被劃定限制開發後,禁建超過五十年,屋況老舊,漏水無法修繕、子孫住不下也無法擴建,只要增修建就是違建,立刻報拆。
要解除禁建,就必須開發;但開發方案卻只有區段徵收一種選擇。一萬多名居民必須先全數搬走,大量填土夷平後,重新劃區建設,整個開發案需要等上10至15年。居民陷入兩難,到底要不要開發?開發後,還能回得來嗎?真的沒有其他替代方案嗎?
2022年底,新台北市長蔣萬安上任,社子島這塊土地與居民,如同希臘神話的薛西佛斯,這眾神世界中的小人物,又再重新面對開發案的不確定;人在不確定下生活,未來充滿變數,人心和道德一再經受微妙持久衝擊後,那是一個什麼樣的生命景況呢?
片長 | | | 25 分鐘 |
---|---|---|
年份 | | | 2023 |
顯示 | | | 彩色 |
語言 | | | 中文 / 國語 |
字幕 | | | 中文(繁體) |
影片格式 | | | HD |
影片類型 | | | 紀錄片 |
台灣台中人,畢業於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。曾擔任新新聞雜誌記者、大愛電視紀實節目企編與製作人,長期關注當代中國社會變遷、臺灣環境人文、階級與底層人物等議題。紀實短片《山陽灼灼》、《四百歲旅程》獲中國公益節映像獎與人物獎,《塑膠星球》入圍臺灣生態環境影展最佳編劇,《我的中國夢-台灣年輕人在大陸》入圍吳舜文兩岸新聞報導獎。現任鏡電視藝文中心記者。
台灣台北人,畢業於台灣藝術大學廣電系。曾擔《DIGIPHOTO》雜誌編輯、蘋果日報攝影記者。紀錄片《困住之島》獲臺灣生態環境影展最佳環境長片獎;《喜德阿公的養雞事業》獲銀響力新聞獎系列專題報導獎首獎。現任鏡電視藝文節目部攝影記者。
鏡電視股份有限公司於2020年成立,深知媒體不僅只是營利事業,更背負重大之社會責任,承受社會的要求與期待。新聞媒體不僅為滿足收視聽眾知的渴望,同時促進資訊充分流通,並因此達成公共監督,提升對話功能及強化制衡政府施政、維持多元社會正常發展,是現代民主國家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。 鏡電視新聞台深知新聞之獨立、專業、自主的重要性,應讓新聞媒體回歸新聞媒體之本質,避免新聞媒體不當干預輿論,或淪為私人工具等。也只有新聞媒體能堅持獨立、專業、自主,才能善盡身為媒體公器的社會責任,進而延伸至節目製播尊重多元文化與維護人性尊嚴。 因此,鏡電視新聞台確定經營理念包括:企業永續經營更重於獲利、新聞不帶私益或個人目的、嚴格的自律與製播準則、重視人才培育與專業、重視社會對話與收視聽眾申訴、重視法遵並落實營運計畫,以善盡媒體之社會責任。 除了以上經營理念外,鏡電視新聞台的節目製播內容,也將發揚頻道內容六大特色:多元、專業、深度、國際、藝文、弱勢,我們希望能夠製播多元的節目內容,兼顧自律內控品質,同時也有弱勢關懷議題,落實尊重多元文化、維護人性尊嚴。除了各節新聞製播,鏡電視新聞台並規劃各類議題節目,包括:國際、